
羅捷訪談嘉賓
重慶市精神衛生中心副主任

-
“話嘮”突然變安靜 家長要警惕孩子患精神疾病
一般醫學上判斷一個小孩有沒有問題,主要從三個方面來檢驗,比如說協調性,小孩對環境、對小伙伴和周圍人群接觸得很好,很協調,那就說明是正常的。但如果小孩都在一起玩,而他不跟他們一起玩耍,甚至做出一些其他小孩都不做的事情,這就有問題了。小孩在說某一個問題的時候他的情緒和思想是一致的,比如,他在說高興的事情卻在哭,這就不一致了。還有就是本來比較外向的小孩,突然某段時間不說話了,前后判若兩人,小孩變化得很快,就說明有問題了。
-
12歲之前是孩子心理教育黃金時期 3歲就要建立規則
最佳時期一般稱為黃金時期,又稱之為關鍵期,主要是指小孩懂規矩、懂勞動等一些品行教育養成的時期。老祖宗有一句話叫“三歲看小,七歲看老”,“三歲看小”就是建立一種規則,一旦規則建立好了,小孩就不會養成一種任性的性格,任性的小孩對家長來說是一種痛苦?!捌邭q看老”主要是指勞動品行的建立時期,勞動對小孩來講,會促使他面對問題,承受痛苦,包括面對挫折時想辦法解決的行為。這就是所謂的勞動品質。十二歲之后是變化時期,家長跟孩子一起成長,所以十二歲之前是一個關鍵黃金時期。
-
"虎媽貓爸"讓孩子產生不確定感 家庭教育應一致
不少人都看了電視劇《虎媽貓爸》,作為一種教育模式,我們分析它的問題:虎媽太強勢,產生暴力,她要求小孩絕對服從,不尊重小孩,對小孩今后的成長造成不好的影響。第二個是貓爸,他給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間和尊重,相比之下,這種模式更有助于小孩成長。作為一個家庭來講,父母教育孩子的不一致,會影響家庭的失和。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會對小孩影響很大,小孩會出現一種對問題的不安全和不確定認識,對他以后的心理影響相當大。他總覺得跟人接觸就膽小,做事不確定,優柔寡斷,因此教育要保證相對一致。
-
爺爺奶奶帶娃弊大于利 過分溺愛是最大問題
隔代教育,有利也有弊,有利的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有一定的經驗,有空,有耐心帶小孩。而且,由于是自己的孫子或外孫,愛心容易流露。但更多的是不利的一面,老年人帶孩子帶久了,父母跟孩子的接觸較少,會使小孩出現分離性焦慮現象,產生一種強烈的不安全感。其次,老年人的教育方法不太科學,有些理念比較陳舊,比如棍棒出孝子。還有一點是,爺爺奶奶容易過分地保護、溺愛孫子,這也是最不好的一點。
-
"你笨得像豬一樣" 這些話別對孩子說
辱罵,“你笨得像豬一樣”,這些話不宜對孩子說。講寓言故事,“你從小就這樣,長大了肯定要成壞人”;此外,威脅如“你再不這樣做我就不讓你吃飯”;還有使用“必須坐下”等專橫、譴責的語言,都是家長應該忌諱的一些語言。

-
主持人:網民朋友大家好,歡迎關注新華網重慶頻道。近日,教育部印發《中小學心理輔導室建設指南》,要求中小學校至少配一名專職或兼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在孩子的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如何對各個年齡階段的孩子進行合適的心理健康教育?新華網重慶頻道特邀請重慶市精神衛生中心主任醫師羅捷,解讀嬰幼兒時期,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
羅捷:大家好!
-
主持人:孩子分為青少年、兒童、嬰幼兒幾個階段,各個階段劃分是以幾歲為標準?
羅捷::嬰兒主要是指0-3歲,幼兒3-7歲,7-12歲主要是指小學叫童年時期,兒童,少年時期主要是指12-18歲,主要是指中學時期,18歲之后就是指青年這個范疇了。
-
主持人:在這幾個階段里面,孩子心理教育的最佳時期是哪個階段?
羅捷:最佳時期一般稱為黃金時期,又稱之為關鍵期,主要是指小孩懂規矩、懂勞動等一些品行教育比較多一點。老祖宗有一句話叫三歲看小,七歲看老,三歲看小就是建立一種規則,一旦規則建立好了,小孩就不會養成一種任性的性格,任性的小孩對家長來說是一種痛苦。建立規則可以從這樣幾個方面去做:一是舉止文明,不亂吐口水,不亂解小便;第二是做這個年齡該做的事,比如小孩上幼兒園,這是該做的事情;還有一個是遵守時間,什么時候做什么事,要有時間規律,在小的時候培養好,還有一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大一點了,自己要學會穿衣服,還有就是學會尊重別人,不能任性,不能因為一些小事情就吵鬧,不對的地方要學會道歉,別人的東西不能隨便拿,要拿要請示別人,或者要征求別人的意見,要尊重別人的意見;學會等待,等待很重要,家長可以有意識有目的的培養這個規則問題。品行教育好了,打下好的基礎。
七歲看老主要是指勞動品行,有這個勞動,對小孩來講他就會面對問題,承受痛苦,包括面對挫折,他會想辦法解決。這就是所謂的勞動品質。十二歲之后是變化時期,家長跟孩子一起成長,所以十二歲之前是一個關鍵黃金時期。 -
主持人:在嬰兒時期孩子也會有心理的危機,在這個階段孩子最大的心理危機是什么?
羅捷:小孩也有心理活動,遇到問題也會有情緒,比如父母不在身邊,他就感覺到分離的焦慮,他會緊張不安。還有跟營養方面有關系的引起的問題,比如缺鐵,缺鋅,比如異食癖,他會吃一些正常人不吃的東西,在幼兒時期特別多見。還有拔毛發這些都是不良行為,最大的問題主要還是跟父母親的分離,或者感情被剝奪,比如一個家庭父母鬧矛盾,鬧離婚給孩子帶來很大的安全感問題。
-
主持人:有的人可能覺得在嬰幼兒時期孩子什么都不懂,不需要心理教育,您怎么看待這個觀念?
羅捷:這種觀念是錯誤的。小孩也有心理活動,也有一些情緒反應,也有所謂的思想,比如他要一個東西一旦要不到,他就會哭、鬧,小孩子也在跟家長做斗爭,也在跟家長做博弈,目的就是要征服家長,他要得到東西。但如果說這種品行一旦形成,就會產生一種任性,說明心理健康教育是需要建立的。另外就是有些家長他不懂心理學方面的知識,所以他也會給孩子的教育帶來很大影響,比如家庭不和,對小孩心理健康成長是很大的影響因素。
-
主持人:羅院長,就專業的角度來看什么是心理健康的教育呢?
羅捷:心理健康教育又稱為心理素質教育,簡稱心理教育,主要是指教育者運用心理學的原理和方法,對學生或者孩子,或者教育對象進行心理方面的各個層面的介入,主要目的是促進心理成長和維護心理的健康。作為嬰幼兒來講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讓他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做人,當然還包括發展智能,發展個性,發展社會化,就是他跟社會融入在一起,這都是我們講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所以就涉及到一個成長的問題,所謂的成長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個就是成人,一個是成才,成人主要的教育者是家長,主要是跟EQ,情商有關系,成才主要是學校作為一個擔當者,主要是指教會孩子的一些知識文化,又稱為IQ,就是智商方面的問題,這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
-
主持人:近期,電視劇《虎媽貓爸》的熱播,引發了網友對孩子教育的思考。在孩子的心理教育中,爸媽是要扮演"虎"還是"貓"的角色,或者說兩人分工,一人扮演一個?
羅捷:我們都看了這個電視劇,作為這種教育模式我們分析它的問題,虎媽太強勢了,老虎很兇狠,產生暴力,她是要求小孩絕對服從,不尊重小孩,對小孩今后的成長造成不好的影響。第二個是貓爸,他給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間和尊重,這種教育的方式要好很多,有助于小孩成長。作為一個家庭來講,父母教育孩子的不一致,會影響家庭的失和,意見不一致很多情況都會出現,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其實家庭教育意見不一致會對小孩影響很大,小孩會出現一種對問題的不安全,不確定,所以對他以后的心理影響是相當大的。他總覺得跟人接觸就膽小,做事不確定,優柔寡斷,所以教育還是要相對一致一點?,F在很多理念出來,對小孩的教育成長主要是指成人不成才的問題,成才主要是學校的責任,成人主要是家庭的責任,一個小孩能夠成馬能夠成雞,能夠行走,成熟了,有本事了飛一次就夠了,成龍成鳳這個理念太高了,也是不現實的?;尰蛘哓埌謨烧叩慕逃^點要相對一致去教育小孩,家長意見一致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家庭是小孩心理成長當中的第一所學校、第一個課堂,所以家長要學習知識,在有些地方開展家長學校,這種形式很好,家長起碼能夠懂一點知識,有助于小孩的心理成長。
-
主持人:不少90后已經開始當媽媽了。在帶娃和工作中間,部分人可能選擇工作,讓爺爺奶奶來帶娃,這種隔代教育,對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有沒有影響?
羅捷:這主要是隔代教育問題,有利也有弊,有利的是奶奶爺爺、外公外婆有一定的經驗,第二個畢竟老人有空,所以帶小孩相對有耐心,還有一個畢竟是自己的孫子和外孫,愛心容易展現,還有一個利的方面,他畢竟有人生的一些閱歷,他可以給小孩灌輸一些知識。但是更多的是不利的一面,由于老年人帶孩子帶久了,父母跟孩子接觸很少,就會使小孩出現分離現象,跟父母分離了,他就產生一個分離性焦慮,對小孩性格的成長帶來很大影響,不安全感很強烈。
第二個就是老年人很少接受知識教育,教育的方法也不太科學,有些理念也不好,比如棍棒出孝子,這就是不對的,窮養富養都要學會教養,農村很多家長就更沒有這方面知識。還有一個畢竟是自己的孫子,隔代親是很親的,他就會過分的保護,老年人喜歡靜,不喜歡帶小孩出去,這也帶來一些問題。最不好的一點就是溺愛小孩,父母就是一堵墻,孩子有什么問題就找老的求助,溺愛過分了對孩子不好。有一句話就是好孩子都是被夸出來的,都是被教養出來的。 -
主持人:“心理”教育這個詞聽起來有點抽象,不少媽媽不知該如何下手。羅主任,能否教授媽媽們一些小的方法?
羅捷:教育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門技術,作為家長來講會展現一些情感的智慧來教育自己小孩,有很多手段可以教育,比如表揚,好孩子是被夸出來的,所以表揚和鼓勵就是一個重要的手段。第二個置之不理,對小孩無理的要求,最簡單的辦法就是不理睬他,多幾次之后他就會知道不是想要什么就都可以得到,置之不理,這是一個重要的手段,不打不罵,但是不理你。第三個手段叫不變應萬變,小孩會順著家長的思路走。還有一個方法是排除在外,有些活動不讓你參加,表現好了就讓你參加,讓他修正某些行為。還有一個就是獎勵藝術,獎勵小孩可以使一些好的行為得到維護,得到繼續。獎勵的手段有這樣幾點,比如物質獎勵,金錢,或者玩具給他一個獎勵,還有一個社會獎勵,比如擁抱一下孩子,語言贊美一下。還有一個活動性獎勵,比如出去玩,他想看電視,可以表現好了,就獎勵一下。這是獎勵藝術。
還可以利用一些圖表,比如,學校和幼兒園做的紅五星。還要有適度的懲罰,適度的懲罰是可以的,比如剝奪他的某一樣東西,或者得到的又要回來,這也是一種懲罰,比如適當的隔離,或者罰站,這都是一種懲罰。還要學會與孩子溝通,希望家長能夠學會說話的順序,尤其對小孩一定要懂得說話的順序,要先肯定,后否定,先表揚后批評,因為小孩也是人,你老是批評他,他就生氣,他生氣的時候就拒絕一切,否定一切,所以要給孩子開心,逗樂,一般開心他不說打人的話,所以我們常常多表揚小孩他就容易接受你的意見,所以先表揚后批評是很好的方法。還有教小孩放松,比如出去玩耍,深呼吸一下,有助于小孩心理健康。還有一個過渡糾正,對有些小孩的某些行為,對于小孩的某些不好的行為,可以讓他一直重復做,做到不想做了,就可以糾正這種行為。
對小孩還有幾種訣竅,比如擁抱你的小孩,嬰幼兒有一種安全感,擁抱你的小孩是比較好的,叫皮膚饑餓,人都有皮膚欲望,你擁抱他一下,他會得到安全感,會得到鼓勵感。第二個信任自己的小孩,他做什么事充分信任他,不信任就會導致小孩對你的不信任,從而對你的某些指示不執行。
還有就是要贊賞和賞識你的小孩,你多說小孩的好處和長處他就會進步。不要產生一些無謂的指責,有一句話叫人生等于痛苦并快樂著,快樂并痛苦著。教育當中一定要貫穿樂與苦的教育問題,挫折需要有一點,比如叫他去勞動,或者做事,可能有些痛苦是自然產生的,給孩子更多的快樂,他有一種享受快樂的過程,給孩子痛苦也會鍛煉他的意志力和磨煉。還有鼓勵孩子去嘗試,生活中的實踐是有助于孩子的心理成長的,勞動是很重要的,七歲看老,主要就是指的看勞動,所以七歲要讓孩子勞動了,他在勞動當中會體驗一些痛苦,面對問題,多一個心眼。這就是體驗實踐生活。還要讓孩子獲得成功的快樂,多表揚他,小孩喜歡玩沙,或者他這個年齡階段的某些活動方式,家長和他一起參與,這就是一種分享,孩子跟你在一起有樂趣。還要給孩子一定獎勵。 -
主持人:聽您這么一說這真是一門特別高深的學問,哪些類型的家長不利于嬰幼兒心理成長?
羅捷::目前我們研究總結出來大概有七類家長不利于孩子的成長,第一過于保護,很多小孩的成長出現一些問題就是外公外婆對小孩的保護太強大了,過于保護小孩就會使小孩缺乏信心,對批評比較敏感,極度依賴于外公外婆或者爺爺奶奶。第二過度贊美,只有贊美沒有批評也是問題,過度贊美就使小孩不能承受失敗。還有就是過度放縱,太放任自由也不行,小孩完全不懂規矩也不行。還有過度冷漠,有些家長吵架之后把情緒發泄在小孩身上,小孩不知道人間的溫暖,不知道對人的友好。還有過度情緒化,家長一“冒火”就對小孩進行攻擊,小孩也會產生焦慮,不知道家長什么時候臉色好看,這對心理成長也是影響。還有過度嚴厲也不好。還有一個過度批評,小孩幾乎沒有優點,全部都是不好的,所以小孩就不能成長,管教小孩,教育小孩是一種藝術。
-
主持人:在孩子心理教育中家長有沒有最忌諱說的話?
羅捷:辱罵,你笨得像豬一樣,這些都是說得比較多的,還有就是講寓言,你從小就這樣,長大了肯定要成壞人,還有一個就是威脅,你再不這樣做我就不讓你吃飯,還有譴責、專橫,“必須坐下”,這種就是專橫語言,這是家長比較忌諱的一些語言。
-
主持人:這些話好像平時常常聽到家長在說,其實對小孩心理會造成比較大的傷害。所以家長在平時生活中得注意了,這些話千萬不能說。嬰幼兒階段,在孩子有哪些表現時,家長應該警惕孩子可能會出現心理健康問題。
羅捷:判斷一個小孩的心理問題,家長要學一點心理學知識,一般醫學上判斷一個小孩有沒有問題,從三個方面來檢驗,比如說協調性,小孩對環境,對小伙伴和周圍人群接觸得很好,很協調,那他就是正常的。但如果小孩都在一起玩,但是他不跟他們一起玩耍,甚至做出一些其他小孩都不做的事情,這就有問題了。小孩在說某一個問題的時候他的情緒和思想是一致的,比如,他在說高興的事情但是在哭,這就不一致了。還有小孩本來是比較外向的,但是這段時間不說話了,前后判若兩人,小孩變化得很快,這就有問題了。小孩出問題,我看到最小的精神病小孩是6歲多就得精神分裂癥。所以我們也面臨著很多精神疾病問題,小孩的孤獨癥、自閉癥,其實在兩、三歲就開始了,還有精神分裂癥幼兒也有,情緒不穩定,分裂后焦慮情緒,抑郁和恐懼,還有一個小孩的呆,一般上幼兒園之后家長發現他的智力比一般小孩低很多,所以智力也是一個大問題,還有就是怪智,即品行問題,12歲之后品行問題也是小孩比較多見的現象,偷東西或者不規矩,把別人東西拿來用,這就是品行問題。
-
主持人:在孩子心理健康出現問題時,家長有哪些補救措施可以采???
羅捷:主要的建議就是對小孩的心理問題要積極求醫,不要忌諱到心理衛生機構,忌諱到醫院,現在我們盡量做到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早期康復。當然還有一個問題提醒家長的就是不要亂投醫,包括請一些神漢,有些所謂的巫醫,這會耽誤病情治療。
-
主持人:嬰幼兒時期的心理教育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孩子的主動感,兒童時期和青少年時期又該如何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呢?新華網重慶頻道將繼續推出系列訪談,敬請關注。謝謝今天羅主任的精彩介紹。
羅捷:下期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