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校長,在思考我們職業教育和鄉村振興關聯與契合度如何相得益彰,有利于整個社會經濟的快速、高質量、有特色發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
在鄉村振興過程當中,中央提出了五個振興:即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和組織振興。其中,人才振興和文化振興跟職業教育關聯度最高,也是我們職業教育勇于擔當、不辱使命的一個重要舉措。人才在鄉村振興中是關鍵,是基石,人才強農、人才助農方面,職業教育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和擔當。對于農村來說,主力還是農民,如何把我們的農民培養成為愛農業、懂技術、擅經營的新型農民特別重要,而職業教育就是培養這種下得去、留得住、做得好的農技人才,服務于鄉村賦能,為農業增輝,為農村添彩。
在人才培養上,我們有很多自己的想法。特別是這十年來重慶輕工職業學院的快速發展,在頂層設計和路徑的尋找探索以及在目標的制定上都做出了高質量的有益嘗試。比如我們提出了“強能濟世、追求卓越”的辦學理念和“教學求真、知行合一”的校訓,“教學求真”來自于陶行知“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千教萬教教人求真”的思想,“知行合一”就是產教科研融合,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技能性素養,而這正是鄉村振興里面的核心要義。
在全國輕工類的職業學院有12所,作為一所輕工職業學院,學校的想法就是圍繞輕工,定位輕工,走少人區,走無人區,走特色發展,走錯位發展,不走跟隨型的道路。學校重點打造了食品類的專業和專業群;針對農村對大健康的特別需求和渴望,打造護理與藥物學專業群。另一方面就是建設面向智慧鄉村發展所需,與農村經濟息息相關的智能制造、大數據信息等專業和專業群。
學校力求在三個“三”上下功夫,第一個“三”是在職教融通、產教融合和科教融匯方面下功夫,打通職教和普教、學校和社會特別是產業群的通道,同時將應用型科研直接轉化成為農村生產力,把這三個融合貫穿到人才培養的模式和教學人才培養方案的改革中,包括我們有第一課堂、第二課堂,校內和校外、學校和企業等,可以將其全部打通。
第二個“三”是切實處理好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和繼續教育的關系。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學校特別重視面向“三農”和新農村建設加強專業和專業群打造。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明確,職業教育是與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類型。如德國的“雙元制”教育、中國提倡的學徒式教育、點對點教育等,都是解決職業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存在的分歧的重要實踐。除此以外,學校在繼續教育和終身教育方面也不斷探索,兩年來服務了上萬人次。
第三個“三”就是整個職業教育要服務于三大戰略,即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和創新驅動戰略。今年,學校出臺了重大科技成果和教育教學成果的獎勵辦法,最高的科研成果獎可以達到百萬。通過大力推動這些措施落地,從而讓學校真正服務于創新驅動戰略,服務于農村技能型人才的培養。
學校的具體做法主要是依托鄉村振興學院來開展相關工作。重慶輕工職業學院鄉村振興學院成立于2021年5月,當時設置鄉村振興學院主要有兩大背景:一是積極響應國家的號召,落實市委市政府的要求,通過實實在在的舉措帶動一部分老百姓發家致富,踐行職業院校的社會責任;二是希望通過學院深入重慶各區縣,凝結區縣政府、中職、高職、大學等優勢資源,致力于建構適應、支撐和服務鄉村振興的人才培養新體系,推動學校教育改革發展,不斷提升學校服務地方經濟、服務社會的能力。
轉眼間,我們開辦鄉村振興學院快2年了。兩年來,共建立了五大分院,分別是涪陵分院、豐都分院、忠縣分院、巫溪分院、恒合分院,五大分院雖有地域和各自地方特色的區別,但大家的初心是一樣的,就是要與當地一起帶動老百姓共同發家致富,建設新農村。兩年來,我們組建重慶大學、西南大學、重慶師范大學、重慶農科院、重慶食品研究所、重慶輕工聯盟等十余家單位的30多名專家團隊,奔赴田間地頭,為鄉村產業振興出謀劃策。
兩年來,我們共完成了包括“重慶高新區退役軍人服務系統人員業務素質提升培訓”“重慶市農業綜合行政執法總隊執法能力提升培訓”“重慶市涪陵區農業綜合行政執法支隊能力提升培訓”“重慶市涪陵區農村電商直播賣貨培訓”在內的各類培訓10余批次,培訓人次上千余人。
兩年來,我們在山頭、在田間、在鄉村,在真正需要我們的地方出人出力,為渝北當地農民直播銷售水蜜桃、為萬盛規劃旅游線路、為白市驛群眾做康復治療,以純公益的性質累計直接服務群眾近20余次,為當地農民累計創收近500萬元,免費服務群眾300人次。兩年來,我們大力開展鄉村振興方面的研究,申請教育部產學研項目6項,市級重點1項,一般項目8項,獲得市級鄉村振興案例獎1個,有效推動各項工作的開展。
未來,重慶輕工職業學院鄉村振興學院將緊密團結各分院力量,進一步開展電子商務培訓、新媒體教育資源建設、食品技術開發培訓、康養產業交流會、黨建工作交流會等產業、人才、技能和組織有關振興工作,為賦能鄉村振興貢獻更多職業院校的力量?,F在正在與重慶市鄉村振興服務協會對接,擬編寫預制菜等行業標準,每年開展上萬名產業人才的培訓。
目前,我們應該看到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我們要找到這些問題,再來探討解決問題的辦法?,F在主要的問題就集中在“治好農村的病根子,保住農民的命根子,重開好農業的藥方子?!比绾巫瞿??我認為要抓好三件事,第一是抓科技引領,提高農業的生產力、實現農業提質增效;第二是抓培訓教育,豐富服務農村的人力資源,形成人才保障;第三是抓思想引領,做好宣傳引導,增強、拓展農產品的銷售渠道。
就拿我來說,我不研究玉米育種栽培技術,怎么能夠在基層指導玉米的高產?所以抓科技引領的第一步就是要抓牢研究人員隊伍的建設和打造,只有更多的科技工作者從事“三農”問題研究,才能從技術上提高農業的生產力問題;其次,就要抓真正的農業技術提升,比如農作物新品種更新換代和化肥農藥減量增效技術、肥料利用率提高提增技術、有機肥替代\秸稈還田技術、旱作農業全膜覆蓋栽培技術,特別是丘陵山地機械化智能生產技術、種子工程建設栽培生產技術等,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為農民謀福利、節本增收的科技技術,值得深入的研究。
再說培訓教育,我們有了研究人員研究技術,但技術的具體實踐還是廣大農民,他們要掌握技術,就必須學習。我認為,在農民培訓教育問題上首先做好科學技術進基層直接學,即專家和教授直接下沉到村鎮指導農業的科技生產,比如目前推進的科技特派員制度、基層專家服務團制度、駐村第一書記制度等,由這些科技專家直接一線教授農業科技怎么做、產業怎么建設和發展?二是利用好我們的農廣校、職業院校這些非常好的教育平臺,培養一批回鄉創業能手。
當前,新時代“互聯網+”技術提供了很多便利,譬如近幾年非?;鸬闹辈ж?、黨支部書記帶貨等,是我們做好思想引導工作,加強宣傳引導的典型做法。這樣做既可以幫助我們的農民拓寬產品銷路,也可以在社會上形成一種好的風尚,讓大家全面感知各地農村豐富的優質農產品。
我們有一個實踐事例,就是我們科技團隊依托自身科技創新技術,結合巴南區一個偏遠村的經濟和農業生產情況、全村務農勞動力狀況,量身打造提出建設村“保健型農產品”產業,通過對基層直接技術引領、職業技術培訓和新媒體宣傳新銷售渠道構建,目前村農業產業上,新技術得到應用、務農農民生產管理水平提升、思想意識得到轉變,保健知識根植生產者頭腦中,村產業已由單一保健型玉米逐步向保健型水稻、果品等產業推進,同時通過健全線上、線下的消費渠道,推進的產業發展勢頭很好,正走向更深層的農旅融合發展之路。
這種現象產生的根源應該是我們廣大青年對“三農”問題的認識還不夠到位,對農業技術的了解不夠深入。因此,當前職業教育可以把握利好政策,搶占先機,基于區域經濟需求、農業產業結構等特征量身定制本土化、適農化的人才培養計劃;立足專業化的同時實現課程體系的優化,在不斷開發創新創業新形式上鼓勵和引導學生立足鄉村振興開展項目實踐,大力推進“三下鄉”等鄉村實踐活動,以“產業孵化+技術支持”來連通創業路徑,實現人才培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有效鏈接。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吨腥A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明確指出,國家采取措施,支持舉辦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組織開展農業技能培訓、返鄉創業就業培訓和職業技能培訓,培養高素質鄉村振興人才。
那么,職業教育如何服務鄉村振興?想必,應該是我們當前熱議的話題和研究的熱點。因此,我們主動承接了職業教育賦能鄉村振興創新教育主題論壇,論壇前期,我們做了大量的工作,開展了“職業教育賦能鄉村振興征文活動”,向全國的高校、職業院校和黨校等機構或單位的研究人員、管理人員廣泛征集論文,本次共征集37個單位,175篇論文。同時我們在這個基礎之上也評出了一二三等獎,屆時部分獲獎者還將分享交流其思路和邏輯。
同時,我們邀請了西南大學原副校長王永才教授、重慶文理學院特色植物研究院院長劉奕清教授、重慶文理學院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馮利朋教授等研究“鄉村振興”領域的專家,圍繞《鄉村振興與特色創新教育》《生姜綠色高效技術助力鄉村產業發展》《產教融合賦能鄉村振興》《職業教育與鄉村振興的供需邏輯》等主題作專家報告,相信會“干貨”滿滿。
在碰撞思想火花的經驗交流環節,我們邀請了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副校長袁國教授,重慶城市職業學院副校長劉仲全教授,重慶市涪陵區職業教育中心黨委書記、校長袁甜桂先生等,圍繞“黨建引領、融合賦能、助力鄉村振興”“職業教育賦能鄉村振興”“職業學校創新創業教育賦能鄉村振興”等主題,分享交流重慶職業院校在助力鄉村振興領域的好經驗和典型做法。
此次論壇由中國高教協會主辦、重慶市高教協會承辦,相關學校通過競爭得到具體承辦權,所以機會很難得。屆時,主題論壇上將有來自鄉村振興領域的研究專家、職業院校工作者與一大批基層工作者參會并作主題交流與發言。所以這次會議是一場高質量、高水平的會,相信一定會給大家帶來精彩,讓大家收獲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