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重慶把脫貧攻堅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堅決落實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全面盡銳出戰,強力攻堅克難,全市脫貧攻堅的力度、資金投入的強度、政策保障的厚度、社會參與的廣度、工作開展的熱度持續加強,取得了歷史性、根本性、決定性成效,翻過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后一座高山。
土地資源貧瘠的金溪鎮,過去長期是黔江經濟發展倒數第一的落后鎮,被當地百姓戲稱為“筲箕灘”。近年來,黔江采取“專家講理論、干部傳政策、先進談感受、群眾說變化”的方式,用群眾身邊的真人真事,激發群眾脫貧致富的動力,形成“思謀脫貧、主動創收、勤勞致富”的好氛圍。
春節臨近,正是置辦年貨的時節,重慶秀山隘口鎮岑龍村的村民楊義明每天都忙得腳不沾地。他名下的兩家網店日銷售額萬元左右,去年的年銷售額更是突破了兩百萬元。
通過消費扶貧的多措并舉,2020年大埡鄉農副產品銷售額已達到570萬余元,不但打通了從貧困戶地頭圈舍到城市餐桌的通道,而且讓藏在深山里的農產品變了現,增加了貧困戶收入,更幫助了貧困戶轉變“只產不銷”的觀念,樹立了“先干先得、多干多得、不干不得”的脫貧理念。
如何破題?要想激發貧困人口的內生動力,“四曬”是主要途徑。據該村負責人介紹,“四曬”即“曬政策、曬黨恩、曬奉獻、曬努力”。群眾通過農民網校、扶貧知識講壇等平臺了解扶貧政策,成為脫貧政策明白人,吃下脫貧摘帽定心丸。截至目前,天元鄉政策普及率、知曉率達到100%。
從遠處看去,50余棟保存完整的房屋建筑錯落有致地分布在山坡上,灰黑的屋瓦掩映在蒼松翠竹之間。古老的四合院、結構精巧的土家吊腳樓、雕刻精美的窗花,經過歲月的沉淀,更散發出一種獨特的魅力。
2019年3月開始,萬州在市級深度貧困鎮龍駒鎮探索開展“三師入戶”活動——教師入戶助學、醫師入戶助醫、農技師入戶助收。確保因學致貧的貧困孩子學有所教,因病致貧的貧困患者病有所醫,因缺技術致貧的貧困戶技有所培。
新一輪脫貧攻堅戰打響后,沿河鄉將交通扶貧作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先手棋。截至2020年12月,全鄉通暢路里程93.42公里,通達路里程58.53公里,村組通達通暢率達到100%?!懊氀堋迸罎M了大山的“脊背”,真正實現了“社社通公路,戶戶好出行?!?/p>
自2014年以來,紅池壩鎮已建設四好農村路230公里、人行步道110公里、安裝防護欄131公里,到村、到社通暢率100%。此外,規劃64公里“一橫一縱”干線公路也已完成總工程量的80%。群眾的“出境難”老問題解決了,紅池壩鎮也成為了紅池壩景區的“前客廳”。
背靠國家5A級景區小三峽,雙龍鎮將產業方向聚焦在了生態旅游、電商物流、農產品深加工等方面,推動集體經濟從無到有,并以分紅、公益崗位就業、扶貧車間務工等形式帶動1790戶貧困戶脫貧,實現“空殼村”巧變“實心村”。
地處武陵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石柱縣中益鄉,是重慶市十八個深度貧困鄉鎮之一。尖山坪上的170畝的脆桃基地,如今是全興村集體經濟的重要來源。僅僅兩年前,這里還是一片雜草叢生的撂荒地。
資源稟賦較差、產業基礎薄弱,一直是制約貧困山村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難題之一。如何破題?通過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的“三變改革”盤活農村閑置資源,合理設計村民、村集體、投資主體利益聯結方式,用體制機制創新實現“循環造血”功能,讓群眾收入和致富內生動力明顯提升,這是重慶市豐都縣三建鄉給出的答案。
自2017年以來,平安鄉已累計開展干部走訪全覆蓋7次,召開院壩會300余場,解決群眾問題1772個。225名幫扶責任人對接731戶貧困戶,每周至少2天到戶開展幫扶工作,扎實推行脫貧攻堅到戶看院子、抬頭看房子、伸手開管子、進門開柜子、走近問身子、坐下問孩子“六個環節”,幫助貧困人民群眾實現“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