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曬成效“十三五”重慶林業領域亮點頻現
過去五年,重慶立足林業重點工程和改革創新,呈現出諸多亮點。截至“十三五”末,全市森林面積、森林覆蓋率和森林蓄積量分別提升至6494萬畝、52.5%和2.41億立方米,較2015年底的5611萬畝、45.4%和2.05億立方米分別增加883萬畝、7.1個百分點和0.36億立方米。
“超額度”——
重慶依托新一輪退耕還林、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國家儲備林等重點工程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在“國土綠化提升三年行動”中累計完成營造林1717萬畝,超額完成17萬畝,為2022年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55%打下了堅實基礎。
開先河——
2019年,重慶市政府與國家林草局、國開行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在重慶建設國儲林500萬畝,總投資190億元,由國開行授信150億元。兩年來,重慶國家儲備林建設運用市場“無形之手”,充分發揮政府主導、銀行主推、企業主體、農民主力作用,一期 330 萬畝建設任務已簽約流轉林地落地210萬畝,完成林地收儲任務100萬畝、營造林20.3萬畝,為當地農戶增加流轉費、務工費、分紅費等收益上億元,為山區群眾增收致富提供了新選擇、新路徑。這是全國首個以省級為單位進行統一規劃,以全產業鏈模式布局,央企和省級行政單位全面合作、以市場化手段運行的國家儲備林項目。
抓改革——
“十三五”時期,重慶透過林長制改革試點,建立起市、區(縣)、鄉鎮(街道)、村(社區)“四級林長+網格員”的責任體系;全國首創橫向生態補償提高森林覆蓋率改革試點,累計成交森林面積指標19.2萬畝、4.8億元,交易資金全部投向國家重點生態功能縣(也是脫貧攻堅重點縣);探索推進農村“三變”、“三權”分置、非國有林生態贖買等改革,截至去年底,全市累計盤活集體林地845萬畝,流轉金額39.2億元,培育新型林業主體1.2萬余家。
出重拳——
針對社會普遍關注的縉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問題綜合治理,保護區內190宗“四個交辦”問題現已累計完成整改187宗、完成率98.4%,自查發現150宗問題完成整改146宗、完成率97.3%,剩余7宗問題待縉云山總體規劃獲國家批復后將依法完善銷號手續。
-
謀新局“十四五”要實施10項林業重點工程
在“十三五”規劃實現圓滿收官基礎上,重慶接下來五年將實施10項林業重點工程,力爭到2025年,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57%,森林蓄積量2.8億立方米,林業及相關產業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4.5%左右。
“兩岸青山?千里林帶”建設工程——
在長江干流及三峽庫區回水區,嘉陵江、烏江和涪江重慶段兩岸第一層山脊線范圍內(或平緩地區江河兩岸外1000米左右),用10年左右時間實施營造林任務315萬畝?!笆奈濉逼陂g,實施森林數量、質量提升任務200萬畝。
國家儲備林建設工程——
用8年時間,建設國家儲備林基地500萬畝,“十四五”期間國家儲備林建設工程收儲林地400萬畝,實施人工林栽培、現有林改培、森林撫育營林任務300萬畝。
綠色生態屏障建設工程——
依托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長防林、石漠化治理、退化林修復等工程,實施封山育林及營造林900萬畝,其中封山育林800萬畝,營造林100萬畝。全面推行林長制。深化多元化市場化生態補償、非國有林生態贖買、林業“三變”改革等機制創新,探索建立“林票”制度,為綠色生態屏障建設提供機制保障。
重大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
深化大巴山、武陵山、大婁山、巫山等重點生態區域的生物多樣性保護,開展全市野生動植物資源調查,實施黑葉猴、林麝、中華秋沙鴨、川金絲猴、金雕以及崖柏、銀杉、荷葉鐵線蕨、紅豆杉、珙桐等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搶救性保護項目,開展野生動物救護繁育和野化放歸以及極小種群野生植物野外回歸試驗,嚴防物種滅絕及遺傳多樣性喪失。
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工程——
“十四五”期間,推進全市近200個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和勘界立標,實施7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基礎設施建設工程、自然保護地信息管理系統建設工程等。
濕地保護與修復工程——
推進濕地生態效益補償試點,在濕地自然保護地營造或恢復濕地生物棲息生境、植被恢復,建設巡護道路、科研監測站點、濕地宣教中心等基礎設施,開展小微濕地保護與合理利用試點示范,打造鄉村小微濕地經濟示范區。
森林草原防火能力與水平提升工程——
規劃用10年左右時間,建設“五大系統”,即:森林防火智能監控系統、智能防火卡口系統、林下紅外線自動報警系統、林區“以水滅火”保障系統、建設林火阻隔系統,“十四五”期間完成總任務的50%。
重大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程——
在三峽庫區、秦巴山區、武陵山區等涉及區縣實施松材線蟲病等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基礎設施項目,構建松材線蟲病等重大林業有害生物一體化監測體系,開展松樹疫木安全處理后再利用試點。
生態惠民產業發展工程——
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扎實推進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因地制宜發展林業主導產業,助力鄉村振興。
智慧林業建設工程——
以大數據、物聯網、互聯網+、AI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為載體,構建一個“云+感知”新型基礎設施底座,一個大數據支撐平臺和資源一張圖、感知一張網、監管一平臺、服務一條鏈等四大智慧化應用體系。
-
起好步今年重慶林業工作定下這些目標
2021年,重慶林業工作將主動聚焦“十四五”開局,持續強化生態保護修復,狠抓森林、草原、濕地資源監管,深化林業改革創新,強力推進生態富民惠民和能力建設,力爭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54%以上。
唱好“雙城記”——
加緊落地落實《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確定的涉林重點工作任務,分解林業重點工程年度計劃,協同四川林草部門完善協作機制,推動形成工作合力。
繼續推進國土綠化——
開展國土綠化提升行動“回頭看”,推進全民義務植樹活動,啟動實施“兩岸青山?千里林帶”建設工程營造林任務30萬畝。全市年內完成500萬畝營造林任務。
加快推進全市自然保護地體系試點——
持續推進縉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剩余7宗問題整改銷號,加快推進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進一步規范各類自然保護地管理,推進巫山五里坡申報世界自然遺產地相關準備工作。
加大資源保護管理力度——
嚴格林地用途管制,繼續開展森林督查,完成全市森林資源管理“一張圖”年度更新工作,編制完成全市天然林保護修復市級中長期規劃和縣級實施方案,摸清全市草原資源底數。全力開展松材線蟲病防控攻堅,完成市政府確定的三年防控目標任務。加快推進森林草原火災預防基礎設施建設,加強野生動植物保護。
大力發展生態產業——
因地制宜布局林業生態產業基地,支持“西部木材貿易港”等項目建設,實施國家儲備林任務100萬畝。嚴格落實“四不摘”和“三落實”要求,充分發揮林業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中的生力軍作用。
持續深化林業改革——
出臺《關于全面推行林長制的實施意見》,提請發布我市1號總林長令。繼續推進實施橫向生態補償提高森林覆蓋率改革。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完成非國有林生態贖買6000畝。深化林業“放管服”改革,力爭林業審批時間更加優化,網上審批實現從“只跑一次”到“一次不跑”。做好啟動實施“林票”制度改革有關工作。
不斷夯實支撐保障基礎——
推進林業科技發展,出臺林業科技項目實施信用評價制度,加強林業標準化工作,加強林業首席專家團隊、林業科技特派員工作。大力推進林業科技支撐工作,全市主要造林樹種林木良種使用率達74%以上。
- 蹇澤西:打造成渝經濟圈康養經濟示范區
- 劉貴忠:重慶將從八個方面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 袁勤華:推進綦萬一體化同城化融合化發展
- 唐小平:銅梁打造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國際大都市后花園
- 冉華章:重慶開州協同建設萬達開川渝統籌發展示范區
- 楊曉云:重慶梁平加快建設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先行示范區
- 辛國榮:巴南打造五個千億級產業集群 做好鄉村振興大文章
- 闞吉林:著眼“五大振興” 推動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 張智奎:重慶將實施“巴渝新消費”八大行動
- 錢建超:彰顯“民族、生態、文化”特色 推進產城景融合發展
- 張安疆:潼南將全力打造成渝中部高質量發展重要增長極、高品質生活宜居地
- 李應蘭:做好“六篇大文章” 為“十四五”開好局
- 于會文:守護世界文化遺產 打造巴蜀文化旅游走廊
- 盧鵬飛:重慶加快推進城市管理執法體系和執法能力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