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7年8月被識別為市級深度貧困鄉鎮以來,后坪鄉立足青山綠水,盤活鄉村旅游,鄉鎮面貌發生巨大變化,昔日的“深度貧困鄉”蛻變成“先行小康鄉”。[詳情]
羅開發沒有想到,自己是打破這份深夜寧靜的人之一,還從鄉村旅游帶來的“熱鬧”里,靠著一門手藝點“亮”了一條脫貧致富的路途。
對中益小學發生的“新變化”,沒有人能比學校四年級語文老師馬影翠體會得更深了。
現如今,“鹵蛋西施”已經成了當地老百姓自力更生、致富奔小康的標桿。
在重慶市武隆區后坪鄉白石村,就上演了諺語里的故事——“九個山嫂”唱出了一臺“脫貧大戲”。
從百姓生病不得不跑到數百公里外的大醫院看病,到大病、急病基本能在縣內治療治好,“信不過”與“信得過”的百姓態度之變,正是這個貧困小縣醫療扶貧的見證。
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在“山城”重慶這片土地上,曾囿于交通不暢的貧困地區,尤其是被大山圍困的貧困村鎮,越發意識到“交通暢通”對于打贏這場硬仗的緊迫性。
當地扶貧部門發展烤煙、中藥材等主導產業的同時,因戶施策,因地制宜發展一系列“小字號”經濟,推動產業發展“接二連三”?!靶〗洕闭龝鴮懨撠殹按笪恼隆?。
位于大山深處的車田鄉,近年來把油茶產業確定為大規模種植的主導產業,全鄉范圍內均有分布。今日的車田鄉,漫山遍野的油茶樹真正成為了老百姓的“搖錢樹”。
每天,彭明涌開著“面包車”上下穿梭的背影,已經成為車田村修路致富最美的背景。如今,一條條寬敞平坦、通戶達組的水泥路,筑起了當地村民致富增收的“希望之路”。
道阻且長,村野田間留下他們的足跡;村醫平凡,卻用行動讓生命發光。17年間,巫溪縣紅池壩茶山村的村醫王業畢,在崎嶇陡峭的巫溪高山中行醫巡診,更換了4輛摩托車。
倉房村下,涓涓流水,讀書聲聲聲入耳,陳申福把自己幾十年的光景灑在這里,給大山深處的孩子點亮了一條通往山外的路,告知他們人生更多的可能。
帶著60萬“嫁妝”來到木良村的肖鳴,是中信集團2016年3月派駐到這里的“第一書記”。僅僅一年時間,從外地來的肖鳴,把木良村摸了個底朝天,對這里熟悉得仿佛從小就生活在這里。
不管嚴寒還是酷暑,徐白慧風雨無阻地為大山里的孩子們堅持送書30年,把知識帶到大山深處,讓孩子們用知識走出大山。
“紅色軍醫”組成的醫療扶貧小分隊,帶著“軍令狀”前往國家級貧困縣石柱縣進行醫療扶貧幫扶任務,以期減輕當地百姓的看病負擔。
僅2019年,重慶就建成“四好農村路”2.5萬公里,新增1.2萬個村民小組通公路、油路或水泥路。今年,重慶將新建通組公路1.4萬公里,新解決2056個村民小組通公路、4738個村民小組通油路或水泥路,“四好農村路”正成我市脫貧標配。
茶山村要發展旅游,基礎設施必須走在前面。如今從縣城到鎮上,從鎮上到村里的公路有了很大改善,尤其從鎮到村的公路已在今年6月完成路面油化并拓寬。同時,茶山村內部多條路段也由泥土路變成了硬化路,方便了百姓生活。
這片幅員面積8.24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高山林立、溝壑縱橫,散居在高寒深石山區的貧困群眾,行路、吃水、上學、看病、安居、致富,無一不難,脫貧之路格外“難走”,易地扶貧搬遷無疑是挪窮窩、換窮業、斬窮根的一把利刃。
重慶聚焦脫貧攻堅“兩不愁三保障”,把實施農村危房改造作為重大民生工程,作為堅決打好脫貧攻堅戰的重要抓手,全力推進農村危房“清零”,切實解決群眾住房安全問題,讓越來越多的貧困戶住房條件得到了改善,真正實現了“住有所居、住有所安”。
農旅深度融合,讓重慶長壽區有了一座“慢城”:在這里,鄉村里的林田村落、農特產品都“活起來”了,城里人有了“歇歇腳、深呼吸”的好去處,“農區變景區、田園變公園、農房變客房”,讓鄉村振興有了新載體。
因為兼具主體多元化、舉措豐富化等特點,社會扶貧越來越成為“三駕馬車”中最具潛力、最有活力的部分。隨著社會扶貧大格局的逐漸形成,全市脫貧攻堅的“朋友圈”越來越大,受益貧困戶越來越多。
黨的十八大以來,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條件顯著改善,許多農村學校成為當地最美麗的一道風景線。除了農村義務教育寄宿生生活補助、免費營養午餐等普惠政策陸續落地,鄉村學校教育質量也在穩步提升,讓農村孩子從“有學上”到“上好學”。